2025年10月12日,首届“新大众文艺前沿理论与实践”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成功举行。“新大众文艺”概念首倡者、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军,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,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、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葛岩,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玊,腾讯公司副总编辑曾丹,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网络视听部主任钟越,陕西省委政研室文化处处长蔺怀周;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方勇;《文化纵横》执行主编陶庆梅、《新闻与传播评论》副主编刘金波、《南京社会科学》副总编虞淑娟、《新闻大学》副主编姜华、《新闻与写作》主编李蕾、《编辑之友》副主编张茂等受邀参加会议。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梅红;成人直播
院长汪文斌、党委书记薛周利、二级教授杨琳、领军学者阚平教授等参加本次活动。

会议上,来自北京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天津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、澳门科技大学等全国20余所高校的100余名青年学人汇聚一堂,共同聚焦新大众文艺的学理建构与现实关怀。会议由中广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会长、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阚平主持。

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梅红在致辞中表示,西安交通大学于2024年12月成立了全国首家“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”,依托成人直播
在“人工智能+传媒”“文化+科技”等领域的研究优势,致力于推动文艺创新和学术融合。本次会议的召开,是落实国家文化战略、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,为学界与业界搭建了高质量对话的平台。

汪文斌院长在致辞中强调,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目标,秉持“大平台支撑、大项目牵引、大团队攻关、大成果转化”的发展思路,充分发挥文工交叉融合的优势,以开放、协同、务实的态度,汇聚学界业界力量,共同回答“中国之问、世界之问、人民之问、时代之问”。

为深入推进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建设与相关学科发展,活动中正式举行讲座教授聘任仪式。学院聘请了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,以及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、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葛岩,担任学院讲座教授。此次聘任旨在汇聚顶尖学术力量,依托两位教授在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与广泛影响力,共同为新大众文艺的研究范式、理论创新与学科体系构建提供支持,推动中心建设与学科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
主旨发言环节,“新大众文艺”概念首倡者,西安交通大学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军表示,当下中国正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复兴——亿万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热情参与文艺创作与传播,文艺从未如此贴近生活、激发精神。要加快构建新大众文艺的自主知识体系,实现从“现象命名”到“理论建构”的跃升;要以“文以载道、道以载人”为原则,既重视文艺的精神价值,也关注传播机制与社会结构的重构;推动算法向善与文化伦理融合发展,让技术真正服务人民、引领审美、守护文化底色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、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颐武从新空间、新创造和新可能三个维度分析了新大众文艺之“新”。他指出,网络的发展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条件;在这一空间中,新的“大众”主体——以中等收入群体和Z世代为代表——成为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核心力量。网络文学、微短剧、数字游戏等是超越类型学划分的新品类,形成了“弥散—集聚—融合”的新的文化创造逻辑。由此推动了优质作品涌现、多样平台扩展、产业效能叠加、全球影响力提升的多种文化新可能。

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,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葛岩通过概念化的方法,把对新大众文艺现象的讨论嵌入制度经济学框架内,探讨其生成和演化机制。他指出,新大众文艺现象是改革开放历史情境中的产物,不同层次的制度调整的交互作用形塑了新大众文艺的面目,外生和偶然性因素都扮演了重要角色。新大众文艺应该不是对特定、具体文艺形式,特定创作者、消费者群体的界定。它的指向更像是一种文艺生产和消费的生态。

成人直播
二级教授杨琳从媒体迭代视角出发,梳理了新大众文艺创作主体的演变规律,媒介技术作为文艺创作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基础,始终以其革命性力量重塑着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主体。媒体迭代与大众文艺创作主体的演变紧密交织,新大众文艺创作主体的变革具有深远意义。未来应始终坚守文艺的本体价值与审美追求,以制度保障引领技术真正服务于文艺创作、传播与接受的优化提升,推动新大众文艺高质量发展。

专题演讲环节,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玊强调,从叙事问题的角度来看,新大众文艺的创作方式正从小说转变为故事,更贴近人类的叙事本能,通过理性、直觉和叙事三种结构帮助人们理解和解析现实,反映新时代社会生活、时代精神和大众情感。现代技术通过算力辅助能够帮助情节和细节的填充,故事成为一个多生物的场域,多主体经验和多重叙事结构交织在一起,这使得对故事的讲述更加具有偶然性,为扩展主体间的连接提供新的契机。

腾讯公司副总编辑、腾讯视频执行总编辑曾丹指出,从互联网平台角度分析,新大众文艺呈现出全民共创、人人可为的特点,表现为多元形态深度融合、跨种类跨媒介发展等趋势。以互动微短剧为例,新大众文艺如今实现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,平台成为大众交流思想、分享观点的公共话语场域。另外,数字技术不仅为非遗保护传承开拓了新空间,还通过技术创新深化了沉浸式体验,催生了艺术新形态。

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网络视听部主任钟越从大广赛出发,指出网络直播竞赛的社会价值已突破赛事本身,辐射学科教育、人才发展和经济文化领域,能有效促进地域文化传播和传承,为社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。大广赛网络直播竞赛作为大学生新媒体实践的典型样本,不仅展现当代青年的审美追求与文化素养,更成为连接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、个体成长与国家战略的重要桥梁,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释放价值。

本次研讨会特设“主编夜话”环节,邀请来自国内重要学术期刊的主编、副主编开展高水平的思想对话。《文化纵横》执行主编陶庆梅、《新闻与传播评论》副主编刘金波、《南京社会科学》副总编虞淑娟、《新闻大学》副主编姜华、《新闻与写作》主编李蕾、《编辑之友》副主编张茂,结合自身学术出版经验,围绕“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”“新大众文艺的未来研究方向”以及“学术发表的标准与创新路径”等议题,提出了前瞻性思考与建设性建议。主编们普遍认为,新大众文艺研究应立足中国语境、服务时代命题,在方法论创新与理论体系构建上实现真正的学术突破。
本次研讨会由西安交通大学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主办、成人直播
承办。会议通过多维度、深层次的学术交流,展示了新大众文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前沿动向,进一步明确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担当。据悉,本次研讨会共收到有效稿件210篇,经评审后31篇入选,并在“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”“新大众文艺的多元样态”“新大众文艺与智能媒介技术”“新大众文艺与国际传播”等五个平行分论坛进行汇报展示,评出了会议“十佳论文”。
